定制各类格氏试剂

问题:[转帖]我从事有机合成工艺研发工作三年的体会
类型:推荐
提问:沧海一声笑
等级:★★★
版块:不对称合成技术(wmx,thinpig7,)
信誉:100%
回复:28
阅读:3535
时间:2007-02-21 14:22:53  编辑    加入/取消收藏    订制/取消短消息    举报该贴    

http://bbs.chemnet.com/viewthread.php?tid=116781&extra=page%3D1

ttyhhecheng (优化合成)

我从事有机合成工艺研发工作三年的体会

时间过得真快! 转眼之间我已经在Bristol-Myers Squibb从事有机合成工艺优化(process R&D)工作三年了,这三年,感谢公司的栽培,我顺利完成了从学校毕业生到有机合成工艺优化专家的转变。因为此前我一直都在学校读书,这个转变对我个人而言也是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开端,我在此把三年来的经历和体会作个总结,兴许新的有机合成化学毕业生看了能有所得。

2004年三月,我刚入公司第一天,我就被安排做新API的路线优化和第一批临床原料的合成,虽然这只是一个四步的合成工艺,但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我完成了从最佳工艺路线的挑选,建立各步合成反应中控标准,定型API分离方案,下车间放大生产(1.5kg, 50L) 的所有工作,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工艺优化所牵涉到的各方面问题有了全面接触,例如如何挑选API路线 (我学到的第一课是最短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迅速地优化多变量反应,如何运用自下而上的原理帮助确定分离方案,如何处理收率和质量的关系,如何检验工艺的可重复性, 等等。。。

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个学习强度非常高的时期,一方面我得做大量实验优化各步工艺,提高我运用合成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得迅速熟悉PR&D各部门间交流对话的机制和快节奏的决策过程, 定出符合FDAcGMP工业标准的生产放大方案并付诸实施。从我这最初三个月的经历来看,我们部门实行的是通过压担子--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完成对新人的培养的策略,我个人的成长经历说明这一策略是非常成功的。 当然,成功实施这一策略的前提条件是部门内有很好的团队精神,新手能及时地得到资源上,人际关系上的帮助。 在此我一方面要感谢公司对我的信任,让我直接负责新API的工艺研发,另一方面,我也要向我的很多同事致以由衷的谢意!我能迅速胜任重担是和他们对我的无私的指导和帮助分不开的。从我个人成长来说,我深切体会到不管在哪里,多做少说是新手树立良好第一印象适应公司氛围的关键,不管是老中老美,大家总还是尊重勤恳干活的人的。

在完成了第一个项目后,领导征询我的意见是否愿意领兵做一个重要的中间体工艺放大工作。这个项目和第一个完全不同,反应了有机合成工艺优化工作的极具挑战性的另一侧面,即如何啃下硬骨头。第一个项目事务繁杂但技术难度并不大,其中的挑战性在于如何依据实际情况分清工作主次,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合理决策。这第二个项目的核心内容是技术攻关,即如何将一个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优化放大,完成三百公斤规模的生产。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放大生产是要在外包商的车间完成,这其中就还牵涉到如何顺利完成技术转移的任务。当时我工作了还不到四个月,确实并没有体察到完成这个任务所要求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只因为对这任务的技术上的挑战性充满兴趣,二话没说就接受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豪气干云的意思,根本没想过万一做不下来会如何如何。

这个中间体的合成包括了三个主要步骤:先是高温(140摄氏度)下进行三加二环加成反应得到消旋产物的dimer,然后将dimer转化成消旋性产物,最后将消旋性产物拆分成所需的旋光性对映体。在我接手之前,通过多批次的办法已经合成过40公斤,这时的平均收率在16%左右。但我的任务是要生产300公斤。从前的工艺是行不通的。主要的问题有:高温下的环加成反应重复性差,收率和立体选择性变化幅度大;需进行两步分离,而消旋性产物盐的分离有极大难度(当时用了两天的离心时间);最后拆分工艺也不稳定,析出的晶体的旋光纯度随结晶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下降。所以要顺利实现这个放大,我必需解决这三个技术难题:1,如何确保高温反应的高收率和重现性;2,如何解决中间体的分离难题或者更进一步干脆省略中间体的分离步骤;3,如何建立稳定的拆分工艺。而这三个难题实际上是相关的,第一个难题的解决是解决第二个和第三个难题的基础。明确这个关系后,我们三人攻关小组现聚焦第一关。我们利用了在线红外波谱仪详细研究了高温下环加成反应机理,搞清了反应物配比,浓度,溶剂成分,温度和升温速率等变量对主反应和几个副反应的影响,把反应实时收率从80%提高到95%左右,同时实现了高重复性。第一步的高收率也意味着在这一步产生较低杂质,这样为省略中间体的分离(纯化)步骤奠定了基础,也为建立起稳定的拆分工艺提供了良好原料。就这样,我们用了近五个月的时间,把一个两步分离,平均收率16%的工艺改进成一步分离,单反应罐操作,平均收率30%的稳定工艺,并顺利地实现了对外包商的技术转移和规模生产。

在优化这一复杂反应过程中,方法论方面我有两点重要体会,第一,在技术攻关时,一定要站在战略性的高度来详尽分析各个矛盾,找到主要矛盾,集中所有资源先解决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事半功倍;第二,在提高解决具体技术问题技巧时,一定要牢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的古训;在现代科研实践中,我的理解是这意味着用最合适的仪器去获得最可靠的数据。以对高温下环加成反应机理研究为例,如果没有在线红外波谱仪,这项工作肯定要持续更长时间。

现代应用研究往往是多人合作,如何处理好科研实践中的人和人的关系是每一个从业者要天天面对的任务之一。 我的体会是一方面要互相尊重,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直言敢谏。 这二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尊重是要对他人劳动有客观合理评价,而不是唯唯诺诺和稀泥,不敢评判,科研工作来不得这些,在一个这样快节奏的研发机构中,如果一个团队成员间是和稀泥的态度,那么这个团队是不可能高效优质地完成任务的;实事求是,直言敢谏的态度实际上正是重视他人老动成果的具体表现。对如何做同一件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只有大家都能畅所欲言,最后才能择优而用。而直言敢谏是一定要遵循就事论事的原则,不能搀杂任何个人感情色彩。这样提出的建议往往是建设性的容易被接受。
在科研交流中尊重他人的另一具体表现是在准备交流资料时。科研实践中工作量最大的任务往往是获取数据,而数据又是一切分析决策的基础,是技术交流的主要内容。正因为数据是这么重要,每个科研人员都应该欢迎对数据获取过程进行详尽检查。我的体会是在交流时,一定要树立这种欢迎检查的观念,而在准备交流材料时,要尽量选择易于检查的形式。我从前一直重内容而轻形式,实际上这个观念是要不得的。因为在对选择表达形式的过程中,往往能升华对内容的理解;而合理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实现高效交流的前提。我们在向外包商技术转移时,从如何表述最佳工艺操作,设备选型要求,到产物表征分析方法,进行了小组内全面讨论,历经6次修改才开始转移。而在这6次修改中,我们又发现了工艺的不足之处并补充实验将工艺完善。当然,对我个人而言,这么个“吹毛求疵”的过程也大大地强化了我应用EXCEL, CHEMDRAW 等软件作图作表的能力。

在经过一年时间锻炼后,我对Process R&D的过程有了个大致理解。这时,我已逐步体会到在研发中树立全局观站到战略高度分析决策的极端重要性。因为Process R&D在制药工业届是提供临床研究物质基础的关键部门, 下游临床研究部门制定研究计划,招聘临床对象都得知道何时有药,Process R&D就得做到一言九鼎,何时能供何药来不得半点含糊,这样,规划管理一个复杂多步的合成项目的难度真是随步数加长而呈指数性增长,真是需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差不多两年前,我们有一新药需进入临床,药化路线要22步,如何确保供应成了我们部门的一大挑战。显然,就算能用药化路线供最初毒理实验用药,后期临床用药必需另辟稀径。部门高层就这样未雨绸缪,早早地组织精兵强将进行新工艺研发。我当时也主动请樱,加入这个团队,一方面是因爱啃硬骨头,想看看自己所设计的路线究竟任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想了解学习这么管理复杂的项目的研发。

两年一转眼就过去了,我们团队完成了一期毒理,二期药物稳定性测试用药的供应,项目是阔步前进,因为下游部门胃口大增,而我们团队的压力更是有增无减。这时,在确保现有路线顺利放大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开辟新路线已是十万火急。虽然我不是项目领导,我也能体会到要理清其中千头万续,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的难度。就这样,这两年,旁观侧击,我感到自己对研发工作的很多问题的认识又有进一步提高。例如,如何处理近期和中,远期目标的关系,在制定目标时,又如何做到保守和进取的平衡,对已知的和未知的风险的进行合理评估,如何理顺协调队员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关系,等等。。
回复人:沧海一声笑,★★★ (为国家富强奋斗,为人民疾苦呐喊!) 时间:2007-02-21 14:23:39   编辑 1楼
看起来不错的文章,不知道有没有人发过,呵呵。。。。。。


回复人:zhgyrg, () 时间:2007-02-25 21:18:12   编辑 2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沧海一声笑,★★★ (为国家富强奋斗,为人民疾苦呐喊!) 时间:2007-02-26 22:21:06   编辑 3楼
作者又更新了,赶紧帖过来.

如前面所说的,最近两年从事这个高度复杂项目的经历使我深切体会到成功的有机合成工艺研发工作一要有合成高手,技术层面上有足够支持,优秀技术人员的创造力永远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根本动力;二要有管理高手,资源的调配能实现合理优化,建立管理高手和技术高手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往往是关键。我接下来就记流水帐,把我们这个大团队从组建队伍开始到现在的运作过程做一介绍,为增进国内同业朋友对国外大药厂的研发机制的了解尽微薄之力。

先说明一点,虽然各大药厂研发机构设置,程序各有千秋, Process 和 Medicinal还是经纬分明的。Process部门的切入点对各大药厂很不相同,我们公司Process进得早, 强调质量控制和FDA的对话,从狗猴毒理药开始,Process就切入了。而有些药厂要等到临床二期才真正介入,前面用药全用外包。我们这个项目,因其合成难度实际上Process和Medicinal之间的通话还要早,一般来说,我们上游药化部门见了好苗头,就开始和我们部门高层通气,而我们部门高层会在小范围内通示结构,征寻合成方案,这时所起作用就是埋种子,预热脑子,结构越复杂,这个工作开展的越早;我当时有幸,成了我们项目最初四个人之一。等到药化部门确定了新药结构时,我们可以立刻铺开。值得一提的是,一旦结构确定,立即全部门公示,大范围征寻合成方案,而我们核心小组对所有方案进行评估排序。这个过程差不多有一个月,基本上文献调研,开会激辩,任何部门成员可列席放炮, 经这么个民主辩论纸上谈兵过程后,最终确立几条合成路线进行实战演练(要上班了待续)

在很短时间内评估大量合成方案本身即是一个挑战。这其中不仅是技术上分析论证。如果有二,三十个方案,而每个倡议者都认为其方案最佳,可想而知,要做到每人觉得客观公关并非易事,这里处理这样的竞争关系时,我的体会是第一要树立大局观,所有的方案是为一个目标;第二是比较的是方案,并非人的能力或智力高下,再好的路线会有不足,再差的路线会有可取之处;第三,清清楚楚标明各人贡献,何时何人想出何方案,做好方案记录,免得日后打官司。而作为项目领导,第一要做好听众,不能自己的方案就高人一等。在进行具体技术分析时,要侧重于战略高度而不是枝微末节,要评价的是否可行,要多长时间打通或解决关键步骤,长远潜力,质量控制难度等, 千万不能只简单算步数来定优劣。

我们小组挑了三条路线研究。在四个月时间里打通了其中一条,12步合成,这样奠定了第一轮新路线的基础。而团队随即膨胀到九人,前面步骤迅速外包放大;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研究新工艺时,药化工艺已外包,用以提供最初狗猴毒理药,而我们同时要遥控负责质量控制。新工艺的放大基本上是我们一有初步结果便转至外包商,经常是在我们小试数据尚未采全时,外包商就已准备车间放大了。这种第一批次往往出价很高,而外包尚也要有很强研发能力才接得下。很多是候问题连连。就这样我们跌跌撞撞放大了前十一步,历时九月,当最后外包商的产品运至我们仓库时,大家可是开心了一阵。

现在国内很多同行想做后期临床药外包,我有一些建议可能会有点用处,第一,要有过硬的技术队伍,拿到工艺,必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为这种第一轮的工艺是很不成熟,问题连连的;因定价是以提供一定量的最终产品,如无过硬技术,做不到收率倒贴都可能。第二,要有好的分析设备,HPLC, LC-MASS 是必不可少,没有这些,就谈不上质量控制,谈不上做好生产记录,而这种外包,大药厂第一重视质量,第二交货期,这儿廉价并无多大市场,原因是此时药的物质成本和临床研究费用相比几可忽略不计。

医药产业中的化学外包

在前几节我对我们工作中外包部份有简略说明,现在就专门就目前医药产业链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谈谈我的体会。

新药研制周期很长(8~10)年,大约耗资大8~12亿美元,主要分四个阶段,目标确认,结构筛选,毒理试验,药效鉴明;目标确认期主要研究新药靶的基础生物学,搞清是否能以此治病;结构筛选期是通过对药靶的结构分析,用组合化学或对天然产物修饰的办法来找到药靶的小分子开关;毒理试验阶段要搞明白人是否可食新药,药效鉴明阶段则需确认新药的疗效。这四个阶段,除开最前研的基础研究很少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他三阶段的很多任务要大量劳力,都在加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劳力资源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优势。

在结构筛选阶段时,一般从初期用蛋白溶液或细胞培养液筛选的结构(Hit)到先导化合物(Lead), 药物化学家一般要合成上百个来从其选择性,生物可用性,代谢,毒性一一比较;这其中的合成工作量可想而知,而尽管分析仪器日新月异,任何新化合物的合成分离纯化都要大量人力,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无法用机器完成的。但好在一个有机实验从开始到结束的工序却是大同小异,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训练后便可完成其中很多任务,这样把有机实验分解成单元操作如制鞋织衣便可和人力资源相结合了,我想药明康德的朋友对此最清楚不过了。我想目前国内作full time equivalent雇员的总人数应该是迅猛增长的。而十年后,估计定制合成的绝大部分订单都会转移到中国,正如中国的织衣制鞋业在当今世界居支配地位。尽管印度目前可能还有和西方沟通上的优势,但中国强大的化学工业基础和其他更优越社会资源(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交通资源,大量在外有机研究人员等)将逐步吸引定制合成业到中国。

毒理临床新药的供应和定制合成有很大区别,这块对技术资金上的要求很高,特别是要保证FDA标准(好像国内目前FDA论证了的厂不超过50家)。相比之下,印度制药业有很大优势,因其GENERIC 药的规模,已经建立积累了很高效的制度和人才储备。欧美药厂大多愿意找印度公司去供原料,而非中国公司。但是中国好在已有更好的大的产业基础,如基础化工原料供应,发达的水陆交通物流系统,甚至是大量闲散资金高达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有合理公正的医药管理制度,鼓励诚实负责企业的发展,也未尝不能把这个产业环节在很短的时间里拿下。



回复人:zhangke123, (明天会更好) 时间:2007-02-27 15:11:03   编辑 4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mhu_81, (有机化学合成研究员.) 时间:2007-03-09 21:50:52   编辑 5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加味博嚼, () 时间:2011-01-08 13:45:04   编辑 6楼
36%甲醛溶液中直接通入液氨反应有什么危险?


回复人:xiuxiu, (努力做好自己喜欢的工作) 时间:2007-09-11 20:21:23   编辑 7楼
说的很好!


回复人:amfreema, (技术论谈 谈论技术) 时间:2007-09-01 17:39:19   编辑 8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wbmzsz, () 时间:2007-10-09 16:22:09   编辑 9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朴原, (药化的,希望跟大家多交流) 时间:2007-11-29 08:14:47   编辑 10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sunday520, (共同学习交流) 时间:2007-12-12 18:41:37   编辑 11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fpcwin1211, (skype:FP.Cai MSN:fpcwin1211@hotmail.com) 时间:2007-12-12 20:14:02   编辑 12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bengong, () 时间:2007-12-27 11:31:50   编辑 13楼
共同研究,共同发展


回复人:yunjinqi,▲▲ () 时间:2007-12-29 14:58:26   编辑 14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wmx, (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水了无痕。) 时间:2008-01-18 12:58:24   编辑 15楼
好.收益非浅.


回复人:飘逸,▲▲▲ () 时间:2008-01-19 23:42:26   编辑 16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dghui, () 时间:2008-01-20 10:57:32   编辑 17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easyboy, (呵呵我是初学者) 时间:2008-11-06 18:30:47   编辑 18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sxzfs83020, (万事随心,心情好就行了) 时间:2008-11-06 18:41:13   编辑 19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jhxsyjz, (从事化学合成研究) 时间:2008-11-08 23:34:15   编辑 20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泡泡1983, () 时间:2009-03-03 20:29:12   编辑 21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zhuqihua, () 时间:2009-05-23 10:33:57   编辑 22楼
资源不错,加0.3分


回复人:化工前途, (做过研发小试放大生产管理) 时间:2010-02-23 10:56:06   编辑 23楼
资源不错,加1分


回复人:qyl1970, (专注于有机合成,接受公斤级化合物定制。) 时间:2010-02-25 21:49:10   编辑 24楼
资源不错,加1分


回复人:滨江渔樵,▲▲▲ (高湿模量 粘胶纤维 纤维素 泡沫材料 海绵 有机硅) 时间:2011-01-28 09:58:40   编辑 25楼
资源不错,加1分


回复人:小杨工程师,▲▲▲ (本人从事颜料和染料,及其中间体的生产、开发。及其废水的处理工作,希望和大家多交流) 时间:2011-01-28 11:20:51   编辑 26楼
羡慕!


回复人:大方圆, (在化学领域,我们共同进步) 时间:2014-02-21 10:42:23   编辑 27楼
学习了


回复人:schultz, (高品质的高温合成导热油就选舒尔茨) 时间:2015-05-04 12:07:40   编辑 28楼
舒尔茨亚太(上海)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外商投资,专门从事高端合成导热油的研
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并全面负责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推广。所推出的合成导热油
系列产品,包括S720改性混合芳烃、S730异丙基联苯混合物、S740联苯联苯醚混合
物、S750氢化三联苯、S760二芳基烷等,其凭借着优质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技术服
务,迅速成为了导热油产品的代名词。




问题讨论没有结束...
您尚未进入本论坛,登录之后才可以回贴
用户名:密码:    游客  新用户免费注册
12msec



版权所有 中国化学化工论坛 
可转载本站文章 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本站法律顾问 方利律师  
www.ccebbs.com E-Mail:ccebbs00@126.com
Chinese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