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各类格氏试剂

问题:氟化工概况-1
类型:交流
提问:wecaoo
等级:▲▲
版块:氟化学(maurice,)
信誉:97%
回复:12
阅读:2919
时间:2007-08-18 08:44:40  编辑    加入/取消收藏    订制/取消短消息    举报该贴    

第一部分 氟化工概况
一、概述
含氟材料具有卓越的耐化学性和热稳定性,优良的介电性、不燃性和不粘性,以及低的摩擦系数,被广泛地应用于军工、电子、电器、机械、化工、纺织、汽车等领域。
我国从5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氢氟酸、氟利昂、聚四氟乙烯的生产技术,60年代初期陆续建成中试车间。以后随军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和批量生产聚全氟乙丙烯树脂(F46)和氟橡胶等产品。
目前中国氢氟酸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2万吨以上,HCFC-22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3万吨以上,ODS替代品的年生产总量已达到万吨以上,聚四氟乙烯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9200吨,F46和氟橡胶的年生产能力都已达到1000吨。氟化工的原料如氯仿、AHF、HCFC-22均配套有余,单体如TFE、HFP、VdF、CTFE和VF均有生产,氟医药、氟农药及氟精细化工品的年生产总量已近万吨。
二、氟化工原料现状
中国的萤石资源丰富,分布在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河南、内蒙等省区。1994年底,中国萤石储量约为13000万吨。由于萤石为不可再生性资源,国家土地资源部发布公告,在1999年4月23日到2000年12月31日期间禁止8种矿物上新的开采项目,其中包括萤石矿。目前,国家为了保护萤石资源,对萤石出口实行许可证制度。
在我国,基本氟化工原料无水氢氟酸和HCFC-22均已形成规模生产。
氢氟酸单套万吨以上的生产装置有济南化工厂(引进)、衢化公司(BUSS引进)和东阳化工厂(国内技术),阜新氟化学总厂引进BUSS技术并建成5000吨AHF生产装置,其它如浙江的鹰鹏化工公司、泰州梅兰集团公司、东岳氟化工公司、邵武氟化工厂等均拟(已)扩大氢氟酸的生产量。目前中国无水氢氟酸的生产能力已达12万吨以上。
1999年我国HCFC-22的生产能力已超过9万吨。随着CFC-11、-12、-113等淘汰计划的实施,一些装置和设备将转入生产HCFC-22。另外随着TFE生产装置的新建和扩建,HCFC-22的需求量也不断扩大。再有空调设备的普及和维修的增加以及混配致冷剂的发展也需要HCFC-22的扩大。到2000年年底,国内HCFC-22的生产总能力已达到13万吨左右。
目前国内的主要含氟单体有:TFE、HFP、VdF、CTFE、VF等。以TFE单体的生产能力为最大,生产的厂家最多,规模也最大。目前单套生产能力多在千吨左右,唯独浙江衢圣氟化工公司的生产能力在3000吨以上,全国TFE单体总生产能力在10000吨以上。其它单体的生产规模不大,如HFP、VdF、和VF的生产能力均在千吨以下,生产厂家也少。由于室温固化氟涂料的发展,三氟氯乙烯单体发展最快,生产能力已在千吨以上。显然全氟丙烯和偏氟乙烯的生产量不足。今后随着合资企业的建立,单体的生产能力将成倍增加。
三、氟化工产品分类情况
如按性能和用途来分类,氟化工产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大类(不包括氢氟酸):氟氯烷烃及其代用品、氟树脂、氟橡胶、氟涂料及含氟精细化学品。
1、氟氯烷烃及其代用品
氟氯烷烃及其代用品包括氯氟烃(CFCs)、含氢氯氟烃(HCFCs)和氢氟烃(HFCs)等含氟烷烃,主要用作冰箱和空调的致冷剂、塑料发泡剂、电子清洗剂、气雾剂以及哈隆(Halon)灭火剂等。目前国内市场氯氟烃致冷剂需求量约10万吨/年。由于氟里昂逐步被停止使用,我国于“九五”期间建设了大量“ODS”替代品的生产装置,1999年生产量达8万多吨。
CFCs及HCFC的生产情况由于受到国际公约的限制,从1999年7月1日起对CFCs的生产开始实行许可证制度,现有的生产装置要逐步停产淘汰。有关过渡性替代品和替代品的开发与生产情况以浙江化工研究院搞得比较多,并建成了多个千吨级代用品中试装置,如HCFC-141b、-123、HFC-227ea、-152a、143a等。中科院有机所和西安近代所都开发了HFC-134a生产的催化剂和工艺路线,1998年底各自在泰州电化厂和西安金珠近代氟化工公司建成了年产200吨的HFC-134a中试生产装置,后者经过近1年的运转,年产5000吨的初步设计已完成。另外混配致冷剂的发展也很快,生产能力总量已达万吨左右。CFCs过渡性替代品的生产能力以HCFC-141b为最大。
回复人:maurice,★★ (自信,乐观,富于激情,积极面对人生) 时间:2007-08-24 09:25:57   编辑 1楼
还有吗????


回复人:临水照花人, (我会很真诚的去面对每一个人,我会很努力的去做每一件事) 时间:2007-08-24 09:30:29   编辑 2楼
我是走在行内的外行人啊,希望LZ以后能多多发表下关于氟化工方面的精彩论断


回复人:ycs6420, () 时间:2007-08-31 21:12:40   编辑 3楼
我觉得我国的氢氟酸产量要大于12万吨,我记得三美公司年产氢氟酸就达七万,河南多氟多化工今年无水酸将达到3万吨。另外我认为我国应在含氟精细化学品方面多开发,以电子级氢氟酸为例,我国将无水酸以不到一万的价格出售的到日本,然后日本加工为电子级氢氟酸售价为两千多美元。


回复人:huilili,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时间:2007-09-12 10:21:15   编辑 4楼
消息有点过时。AHF产能己达70万吨/年,产量约50万吨/年。F-22产能近年己急剧膨胀,至少比文中的数字增加一倍!


回复人:xiaoyaolcl,★★★★★ (由于爱好,所以从事) 时间:2007-09-12 10:36:26   编辑 5楼
氟化学现状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庆云的呼唤

  (记者盛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氟化工得到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平均增幅达30%。目前我国氢氟酸、F22产品已居世界第一;2005年氢氟酸产能60万吨、产量40万吨,F22产能30万吨、产量26万吨,氟聚合物产量2万多吨。此外,2005年我国出口萤石73万吨,出口无水氟化氢9.7万吨。
  如何看待这一表象中的“氟化工生产大国”?日前记者应约采访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氟化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陈庆云院士。这位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50多年,当今国际知名的有机氟化学家开门见山:产量大并非实力强,出口多其实是输出战略资源,不是高附加值的氟产品;我国氟化工水平总体比国外落后很多。
  77岁的陈庆云院士向记者陈述要使我国成为氟化工强国,必须要解决成长中的“三大忧患”:
一是氟化工水平低。品种单调,大多为氢氟酸、F22或聚四氟乙烯,产品初级;有些企业生产数十个氟聚合产品,号称与世界同步,但真正能形成生产规模的很少,即使能生产,其质量也不如国外,没有竞争力。我曾问过多家企业,样本中的这些产品能生产吗?回答都是否定的。一次,人民日报一版刊登某企业的有机氟新产品,但据我了解并没有生产。
  陈庆云说:1979年我到美国杜邦公司考察,杜邦单单是聚四氟乙烯的品种就有十几个,而我国到目前还达不到;不是中国人做不出,而是我们一些企业和部门没有下工夫,满足于报喜,满足于一、二个产品有钱赚,小富即安了;我国目前四氟乙烯单体年产量是5至6万吨,因为质量不够好,有些只能做如“生料带”等附加值不高的产品。国内许多大公司有研发机构,但很少见到有一流水准的产品开发出来,说明国内氟化工应用研究比较落后。
  二是氟资源严重浪费和大量出口国外。陈庆云说:这是我最担心的。看到中国化工报1月17日报道,2005年我国萤石出口量虽比前几年有所减少,但仍然达到73万吨,而无水氟化氢出口从2001年1.7万吨猛增到2005年9.7万吨。对此陈庆云感到非常不解。他说,我国虽然是世界萤石资源大国,但并不是无穷尽量,可供开采的只有几十年;国家有关部门应继续采取措施,果断限制出口。
  陈庆云说:问题还有另一面。国内有大量地方性小企业,当地政府为了帮助脱贫,在不断开采萤石或冰晶石,用来生产氟化氢和含氟产品。在宁夏和湖南,据说不少企业用冰晶石在做氟化氢,这些企业规模只有上千吨。这不是在浪费资源吗?与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完全不相符。几十年后,中国氟矿开采完了,用什么来发展氟化工呢?
  三是缺少产学研合作平台。陈庆云认为,国内大多氟化工企业,大多是同质竞争、低价竞争、消耗原材料的竞争,一些龙头企业也有这种情况。要引进顶尖技术也遇到困难,国外不给。近几年国外氟化工跨国公司以独资形式纷纷进入中国,抢占中国市场。陈庆云说,在这种形势下,国内企业不能只讲竞争,也要合作。氟化工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新材料学科,理应集中国家最好的科技优势重点开发,开展产学研联合就是一个有效形式。国内大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但毕竟条件有限。前些年,虽然也有一些自行的产学研合作,但没有权威的平台,各方又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成功的案例很少。
  陈庆云介绍说,中科院有机所氟化学实验室有50多年历史,在上世纪50、60年代由国家下达任务,曾帮助企业开发四氟乙烯、氟离子交换膜等产品,研制航天用含氟润滑油、高比重陀螺油,这些含氟产品为“二弹一星作出了贡献”。改革开发后,我们实验室主要任务是接受国家下达的研究课题,同时培养研究生,并在氟化学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为企业服务、为开发氟化工新产品比较少,关键是缺少合作平台。现在,中国氟化工产业要做强,企业和市场有需求,而国内一些化工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又有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但是国家哪一个部门来牵头组织、搭建合作平台呢?
  资料:陈庆云1929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沅江县,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6至1960年在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作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1963年至今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陈庆云同志现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杂志主编。曾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八次,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国家发明三等奖一次。
  陈庆云四十余年来主要从事有机氟化学的研究,参加或领导了含氟单体、含氟润滑油、含氟表面活性剂和新型致冷物质等以及氟材料的研制。从事全氟磺酸及其衍生物、二氟卡宾、三氟甲基化和单电子转移反应等大量基础研究。为我国有机氟材料的开发和有机氟化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国际知名有机氟化学家,至今已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


回复人:zjykypljh, (学习) 时间:2007-10-17 10:27:53   编辑 6楼
请问1楼的文章出处,可以告知吗?谢谢!


回复人:peterchem, (单独) 时间:2007-10-24 12:03:02   编辑 7楼
关注中,很感兴趣,如果我有信息也会跟大家分享。。关注更新信息。。。


回复人:peterchem, (单独) 时间:2007-10-24 12:03:10   编辑 8楼
关注中,很感兴趣,如果我有信息也会跟大家分享。。关注更新信息。。。


回复人:氟化工小丑, () 时间:2008-12-10 15:08:34   编辑 9楼
我看到的最近的概况是2008年第二期的《有机氟工业》。里面有介绍


回复人:chemwu70, (共同进步) 时间:2009-02-23 19:49:56   编辑 10楼





问题讨论没有结束...
您尚未进入本论坛,登录之后才可以回贴
用户名:密码:    游客  新用户免费注册
11msec



版权所有 中国化学化工论坛 
可转载本站文章 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本站法律顾问 方利律师  
www.ccebbs.com E-Mail:ccebbs00@126.com
Chinese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