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各类格氏试剂

问题:有关环境化学的一些问题
类型:求助 (悬赏分:3分)
提问:fengzi0105
等级:
版块:高分子科学(kevlar,wmx,lby010,)
信誉:100%
回复:5
阅读:1785
时间:2005-01-24 21:16:08  编辑    加入/取消收藏    订制/取消短消息    举报该贴    

本人对环境保护一直很感兴趣,只是以前一直懒与利用网络资料!我想知道目前中国环境化学的发展性状及发展趋势
回复人:sssyyysss,▲▲ () 时间:2005-01-25 08:25:55   编辑 1楼
  我国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污染控制化学、污染生态化学及环境理论化学诸分支领域的基础研究在近几年来均得到迅速发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格局已经形成。为了适应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环境化学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于2002年12月26-27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办了"21世纪环境化学战略研讨会"。这次会议是继1994年第一次环境化学战略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关于环境化学发展战略的重要会议,来自于我国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30个单位的50位与会代表(其中院士6位)出席了会议。会议除邀请环境化学学科领域的专家外,还邀请地学、生物学、生态学、医学、农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10位专家出席研讨会。会议代表以不同角度、从战略的高度畅谈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对策。国家基金委副主任朱道本院士、化学科学部梁文平研究员、董建华研究员、金龙珠研究员和王瑞平处长等也出席了会议。
  朱道本院士在会议开幕式上讲话,他首先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高度指出了本次战略研讨会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向大家通报了国家科技部在十五期间"973"项目中与资源环境相关的领域;介绍了基金委鼓励源头创新、培养人才的新举措和修改基金管理办法的信息。梁文平研究员以"实施源头创新战略树立化学科学新现象"为题,对中国化学的发展,以及营造学术文明、培育创新文化等问题做了介绍。最后由金龙珠研究员介绍了环境化学学科的资助范围、发展趋势、国家目标及优先资助领域。
  与会专家就环境化学学科各个分支领域的科学问题及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战略作了发言,其内容涉及大气环境化学、 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水污染控制化学、环境医学以及室内环境的污染等领域。提出了环境化学的界面过程、环境中复杂混合污染物的表征、行为、效应;强化生态系统污染物毒性转化的数学模型及分子环境化学、环境中污染物复合反应机理等重要科学问题。阐述了饮用水安全供给系统中的水质化学和有毒有机污染物控制新原理。此外,专家就环境化学领域各个分支的发展现状、展望、学科生长点及学科问题等作了广泛的论述。此次研讨会报告中涉及最多的是关于难降解有毒有机物(POPs)和难降解有害物质(PTS)的风险评价,以及土壤植物系统的污染生态化学和污染土壤的修复,以及展望了新兴学科分子环境化学的发展前景。
  会议报告之后,专家们就目前环境化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半天热烈的讨论,大家对此次会议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次老中青结合、多学科交叉的会议,必将为环境化学的发展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作为特邀专家、第一次环境化学战略研讨报告的主编刘静宜研究员表达了她参加此次会议的高兴心情,她说从专家的报告中看到了这几年来环境化学的发展进步,环境化学研究的队伍后继有人,前途无量。她认为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王文兴院士说这次会议非常好,可以看出,环境化学学科的人才断层已经得以填补,进展很快,但是他认为环境科学不同于理论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密切注意国际发展,跟上世界步伐的同时,更要关注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汤鸿霄院士说,从这次会议可以看出环境化学学科百花齐放,兴旺发达,但从环境污染的角度,环境化学作为化学本身的内容来说,在争取大课题,"973"等方面,没有成功,虽然有诸多因素,但不要怨天尤人,要从自身找原因,他认为环境化学从学科发展上来说,还有局限,有待成长和成熟。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孙铁珩院士认为,从专家的报告可以看出,环境化学的队伍已经或者正在形成,大家很愿意参加基金委的会,说明了基金委的感召力,因为基金委相对来说,是一块"净土",希望我们保持。
  在谈到学科的"界"的问题时,有专家认为虽然提倡交叉,但作为一个学科发展战略,应该有自己的体系,有一定的界线,提出环境化学如何与地球科学及生命科学"界定"?但也有专家认为能不能不搞清楚这个"界",在交叉时,以对象、解决的问题为中心,淡化自己的学科,不要以"我"为中心;关于重大项目,最好不放在具体的科学部,而是有一个"重大项目管理处",这样有利于交叉,大家共同做。孙铁珩院士也说,客观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混合体,学科交叉不可避免,大家要认同交叉。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陈怀满研究员说,这次会议气氛很好,有大家庭的感觉,这次讲土壤问题的专家很多,化学家来参加土壤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在谈到学科交叉时,他说大家最好忘记自己的专业,以对象为主。 此外,会上还就目前的学风问题,文章驱动下的科学研究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也对环境化学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的撰写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最后专家们一致建议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环境科学问题,基金委应该成立一个环境科学部,将散落在各个学部的与环境科学有关的学科组合成为一个学部,以更好地发展环境科学,为中国的环境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术研究到位,但实际应用和推广不易,毕竟不是生存(生产)问题,随着环境要求的严格,前景很光明


回复人:小熊在线, (化工专业本科出身!目前从事化工贸易!有广泛的化工信息资源!乐于广交朋友!) 时间:2005-01-25 09:29:50   编辑 2楼
http://www.eedu.org.cn/index.html
推荐中国环境生态网!


回复人:kevlar, () 时间:2005-01-25 18:01:46   编辑 3楼
接受答案了。


回复人:qiangpeng,★★★★★ (化学百科) 时间:2005-01-25 18:06:09   编辑 4楼
以1973年8月第一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要把保护环境、消除污染作为科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标志,开始了我国的环境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环保系统、中科院、教育系统和行业四大群体组成的环境科技力量,为我国环保政策、法律、标准和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批先进技术和设备。

1973年4月,我国第一个环保专业研究机构成立。到目前,全国已建立环保科研机构400多个,拥有科技与管理人员2万余人。80多所高校设置了环境科学专业,基本形成了专业配套、系统健全的环保科研与人才培养体系。

自“六·五”以来,全国环保科技成果达6000余项,其中荣获国家科技发展和进步奖的80多项。90年代以来,共筛选评比出626项较好的污染治理实用技术,在全国进行推广,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技术需要。可以说,环境科技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2年,按照国务院要求,中国科学院等38个单位,几百名科研人员开展了北京官厅水库污染问题大规模研究,这是我国明确以环境问题为目的第一次开展的大型科研活动。1973年8月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护环境、消除污染作为科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标志着中国环境科技开始起步。至今为止,中国环境科技已经历了20多年。特别是在“六五”至“九五”几个五年计划期间,经过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环境科技的研究范围已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多个领域,形成了门类基本齐全的环境科学研究体系,取得了一大批水平高、实用价值大的研究与开发成果。环境科技为在我国建立一整套环境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解决我国重大环境问题,维护国家权益提供了大量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防治污染提供了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一、环境科技方向的确立与完善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英明论断。同年7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科研工作会议。首次制定了1978一1983年全国环境科学技术规划,提出了“3年内基本查清全国环境污染状况,综合评价环境质量,重点突破量大面广的综合治理技术;8年内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环境科学体系,为防止和清除污染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

1985年,由国家环保局制定,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技术政策要点》,推动了先进环保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同年11月,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曲格平局长首次提出“为环境管理服务,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方案和依据是各级政府所属环境科研所的方向”。

在我国的环境保护十大对策中也提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只有集中科技力量,加强技术开发,加快成果推广,才能为实现环保目标提供从技术到管理上的全面的支持与服务。

中央领导和历届局领导高度重视,确立了我国的环境科技的方向并使之不断完善,保证了环境科技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二、环境科技领域不断扩展

20年来,中国的环境科技研究领域不断开拓,从污染源调查起步,逐步开展了各类基础研究和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在环境科学研究方面,从单纯地研究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扩展到研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展了环境背景值、环境容量、环境质量评价,环境与人体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变化、环境经济、环境法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科研的范围,也从局部地区扩展到全国区域,乃至全球。在污染防治技术方面,由工业“三废”治理技术,扩展到综合防治技术;由点源的治理技术,扩展到区域性综合防治技术,并研究开发了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工艺、废物资源化技术等。在管理研究方面,从基础的污染调查登记与监测,扩展到环境预测、规划、标准、法规,经济和各项管理制度的研究建立。在学科范畴上,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范畴,扩展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

中国的环境环保科学研究已在全国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态势。自80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环境保护科技攻关研究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主体。科技攻关项目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需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基础性的环保重大科技问题,集中开展了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容量、全球环境问题的研究,水污染、大气污染、有害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处理治理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管理技术、治理工艺、工程技术、装置设备、产品试制等成套技术成果。同时期,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实施的年度环境保护科研计划,着重开展了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环境政策、法规与标准、环境监测技术及仪器设备,自然生态保护、环境与人体健康等研究,为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专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中科院和有关大学开展了环境科学的基础研究,各工业部门也同时开展了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技术研究,如能源部门着重研究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轻工部门着重研究了造纸、制革等废水治理技术,冶金部问着重研究冶炼三废的治理技术等,均取得了有突破意义的进展。此外,各省、市地方环保科研部问针对当地环境保护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这种在多层次,多地区、多行业开展起来的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工作,使研究的领域不断开拓,并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一批技术水平高、实用价值大的重要研究成果。

三、造就了一支环境科技队伍

20年来,中国环境保护的科研机构和研究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壮大。1973年4月原建筑工程部市政工程研究所更名为北京市都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这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地方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也是中国第一个环境保护专业研究机构。

1979年4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根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筹建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科院是中国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综合研究中心,也是全国环保系统科研牵头单位。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后又分别成立了南京环科所,华南环科所和中日环境保护中心等国家级综合性环保科研机构。与此同时,国家环保局还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及高等院校等成立了13个以地方或部门为主的双重领导环境保护专业研究机构。进入“九五”期间,国家环保总局相继在各重点科研院所中建立了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5个部分工程技术中心,逐步建立了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科研开发与转化队伍。

目前,全国已建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机构400多个,拥有科技与管理人员2万多人。现有8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环境科学或环境保护专业。全国基本形成了专业配套。系统健全的环保科研与人才培养体系。

四、环境科技在环保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20多年来中国环境科技事业发展的历程,充分证明了科技进步在中国环保事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起到了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20年来,广大环境科研人员针对不同时期环境保护的重点问题,开展了煤烟型大气污染、水体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污染源调查。放射性水平调查、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容量研究、酸雨研究等大量基础性的环境科研工作。70年代,开展了北京官厅水库污染调研。天津蓟运河污染研究、白洋淀水污染控制研究、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等一批规模大,水平高的研究项目。1978年开展的渤海、黄海海域污染防治的研究,了解了沿岸污染源和海域污染现状;掌握了污染物在海洋中的扩散规律,查清了海洋环境变化。

在“七五”科技攻关中,几万名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背景值攻关研究。完成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41个土类,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长江水系水、沉积物、悬浮物和水生生物背景值调查;江汉平原、鄱阳湖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南部地下水22个组分的背景值调查,提出了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图集,长江水系水环境背景图集等重要成果。所获得的资料已广泛用于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土壤污染评价、国土规划、环境区划、环境监测和流域污染防治规划等领域。

通过这些基础性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中国的环境状况,对中国环境问题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明确了不同时期环境管理的重点,为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例如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徘污单位许可排放的污染物和排放量,以及徘放去向,是一项具有法律性的。技术难度较大的行政管理制度。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申报登记的指标体系。实施程序、计算机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监督管理办法,为该项制度的实施和推广提供了技术保证及可操作的方法。

2、提高了监督管理的能力,促进了决策科学化

环境软科学的研究提高了环境管理与监督的能力,促进了决策科学化。国家组织的水、大气环境容量研究为开展污染物总量控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远在“六五”期间,在长江、黄浦江、湘江等地开展了水环境容量研究。“七五”期间,在长江、珠江、淮河等6大水系,滇池、巢湖、太湖等25个湖泊水库开展了大规模的水环境容量、水污染控制规划、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总量控制系列技术的科技攻关。通过研究,建立了适用于不同水体的水质模型,提供了水环境容量分析计算方法,实施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制定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试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等重要技术成果。容量分析计算和总量控制的技术方法等成果和模型目前已大量用于正在开展的“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和“三河”、“三湖”治理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酸雨是当今世界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在“六五”期间通过攻关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存在酸雨,“七五”期间在川、黔和华南两广地区开展了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八五”期间在全国范围、重点在东部进行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酸沉降研究。通过研究,查清了我国酸沉降现状和发展趋势,首次发现我国酸雨区已占全国面积的 30%以上,以及一批降水pH值小于4.0的地区、这是目前世界上降水最酸的地区。查清酸雨对我国东部七省农业、林业和材料的损害程度;较准确地提出我国90年大气致酸物质排放清单;应用多种模式研究计算了我国各地区以及对东亚各国大气污染物的输送通量,结果表明我国致酸污染物绝大部份沉降于我国国土上,输出量较少。完成了青岛、厦门、柳州、贵阳四地区的酸雨防治规划。这些研究成果已大量用于外交政策的制定,“两控区”划分方案的制定和国家、地区酸沉降防治规划制定之中,为国家控制酸雨和制定正确的环境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该项目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回复人:fengzi0105, (我是一个学化学的学生,希望学到更多的东西) 时间:2005-01-29 14:45:32   编辑 5楼
非常谢谢以上搂主的帮助!!!!1


得分人:sssyyysss-4,小熊在线-1,


问题讨论没有结束...
您尚未进入本论坛,登录之后才可以回贴
用户名:密码:    游客  新用户免费注册
8msec



版权所有 中国化学化工论坛 
可转载本站文章 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本站法律顾问 方利律师  
www.ccebbs.com E-Mail:ccebbs00@126.com
Chinese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BBS